中国史上儿童口罩推荐性标准在疫情期间出台,发布时间2020-05-06号,实施日期2020-05-06号,惊不惊喜,意不意外?从来没有一个标准这么草率的发布,发布时间和实施时间是同一天,这是不打算给检测机构留时间去准备吗?人家老大哥GB2626-2019《呼吸防护 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》更新后发布时间2019-12-31,实施日期2020-07-01,间隔半年。它的“亲哥哥”GB/T32610-2016《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》发布时间2016-04-25,实施日期2016-11-01,间隔半年。它的“小哥哥”YY0469-2011《医用外科口罩》发布时间2011-12-31,实施日期2013-06-01,间隔1年5个月。现在请问哪家检测机构可以测试儿童口罩技术规范GB/T38880-2020标准?多家检测机构一脸懵逼,相关检测设备没有,儿童头模没有,检测夹具没有,只有一个标准,现在不能检测,请问发布和实施后有何意义?抢时间做政绩任务而已,毕竟拖了这么多年了,数据未经过验证,头模与真人的适配性有多少不知道?还是说以后大家就拿头模去开发口罩就好了?东拼西凑出来的东西,你还得用,这就是现状。
口罩分为防护口罩和卫生口罩,一个标准号里面装了两个标准,节约了标准号,提前占领了市场。包装产品需要备注清楚自己是什么口罩,消费者不知道。平面口罩属于卫生口罩范畴,立体口罩属于防护口罩范畴。疫情期间很多无知厂家,拿平面口罩去做GB/T32610,过了就是假报告,没过就是真报告。防护口罩和卫生口罩本质是不一样的,所用的指标也不一样。这一点,需要特别注意区别开来,细分市场,但也容易让市场混乱。
2.环氧乙烷残留量EO从YY0469中的10ug/g要求提成至2ug/g(有毒类气体,经呼吸道吸收,易透过衣服、手套而被皮肤吸收)是好事情,标准提升了。但是环氧乙烷残留量多少都有危害,尤其是对儿童,能不买环氧乙烷灭菌的口罩,就尽量不要买。但是目前的灭菌方式或多或少都有问题,紫外线和辐照方式,易使过滤材料性能衰减,需要寻找更为安全的灭菌方式。
3.无意义的鼻夹耐折性,每次对折鼻夹,是完全对折,还是顶端触碰对折,没有明确规定,很主观的测试。但是采用包芯鼻条的儿童口罩,需要加强鼻条强度,这样就会带来鼻夹导致口罩安全的问题,说真的,这个指标没有什么意义,口罩而已,要戴20次?
4.牛逼的呼吸气阻力:按照GB/T32610执行,儿童防护口罩,流量(45±2)L/min,呼气阻力和吸气气阻≤45pa,对应85L下即85pa,这点对口罩的气阻性能提升十分明显(GB2626-2019 KN95210/250pa,GB/T32610-2016 ABCD级 175pa,GB/T38880-2020 儿童防护口罩 45pa虽然在45L下测试,换成85L结果也比GB/T32610-2016提成一倍的口罩气阻性能,在儿童口罩面积普遍比成人口罩面积小的情况下,提升一倍的性能,大写的牛逼,这是要把国内做口罩的新厂,没钱,没技术,没发展的都逼死,个人估计90%口罩厂家都会被逼疯,99%的新口罩厂不知道怎么做),此标准的性能要求,对儿童防护口罩的结构设计和过滤材料的选择非常有讲究,这里可以淘汰大部分无研发技术的口罩厂家。以后要避免和儿童防护口罩在呼吸气阻力上让公众产生误解,教育消费者的代价很大,建议厂家配套同系列成人口罩产品,同时标注85L下气阻和45L气阻。
5.不经过数据验证的防护效果:按照GB/T32610-2016执行,继续吐槽,检测流量从成人(30±1)L/min下降到儿童20L/min,达到90%防护效果(GB/T32610 A级中重要指标)还是有难度的,尤其是儿童口罩面积普遍比成人口罩减小的情况下,还需要考虑儿童防护口罩和头模的贴合程度,需要在儿童防护口罩的密合性上下功夫,这里会淘汰掉市面上大部分口罩厂家的儿童防护口罩产品,尤其是新口罩厂。去买一个儿童标准头模或者智能头模设备,对产品开发有帮助。
7.奇葩的一个标准,四种检测流量:防护效果测试流量20L,通气阻力30L,呼吸气阻力测试流量45L,滤效测试流量85L,一个标准四种不同的流量,这思路世间罕有,这是要累死实验员的节奏吗?做实验的人会怀疑人生的。
(这里需要智能头模才能测试,据说被垄断的生意)
欢迎关注睦田公众号